• 圖片名稱

    由“供給側改革”探中國甲醇市場前景


    發布時間:

    2019-08-12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 3月5日“兩會”上此熱點詞語再度被提及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 3月5日“兩會”上此熱點詞語再度被提及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術語解說】供給側改革定義及意義所在

      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應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漸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僅是表象,供需錯配才是實質,因而需要從供給端著手改革。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甲醇行業作為鏈接煤炭,天然氣等基礎能源的產業之一,未來發展又將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呢?當然,近年來隨著新型下游的迅猛發展,其與原油的關聯密切性亦是不容忽視的。

      借助“兩會”佳音,接下來,我們將從上中下三方面入手,對甲醇行業展開分析。

      【原料端】化解產能過剩,強化清潔高效利用

      對于傳統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產業,產能過剩現狀已顯現,尤其是煤炭。相關數據顯示,當前國內煤炭生產能力超過50億噸,然總消費能力僅40億噸,約10億噸產能存在過剩而我國甲醇行業中,以煤為原料的生產占比超60%,且西北,華北等地中小型煤企及下屬甲醇項目數不勝數;尤其一些年產5-20萬噸的小裝置此類項目,不僅規模小,而且生產條件底下,產品質量不高及排污排氣不規范性等,對環境面造成的壓力較大。針對中小型落后,環保不達標的煤礦及煤化工項目,優化,升級,重組,兼并等調整措施需再度強化近年來,我國甲醇行業在落后產能淘汰過程中也取得了相應的成績;此外,雖當前國家對煤炭資源稅,進口稅及技改整合等出臺相應的脫困政策,然競爭壓力不減的當下,煤炭行業“去產能”過程仍是仍重道遠的!

      此外,隨著社會對環境質量重視度越來越高,煤炭產業所引發的環境問題首當其沖涌入人們眼前;與此同時,對清潔能源的呼吁聲音越發強烈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天然氣產能累計7968萬方/天;然而,“十二五”末天然氣消費增速放緩,未完成規劃目標 - 天然氣“十二五”規劃曾預計,2015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為2300億立方米左右,但2015年年年消費量連2000億立方米也未達到。究其原因,當前天然氣體制改革仍面臨較大的突破,“氣化中國”之路仍需政策面大力扶持。

      今年兩會,圍繞能源體制改革的問題再度被推上日程,國家相關人員披露,今年將推動能源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能源體制改革方面會有一些動作;其中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被寄予厚望。

      【生產/貿易環節】助強產業完善服務,大力實施技術創新

      無論對企業還是對產業而言,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才能盡快做大做強,而這就需加快工業化信息化融合,使企業在技術,管理,服務和資金方面贏得優勢。

      據金銀島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甲醇生產能力已接近7000萬噸,且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幾乎全國各個地區均有甲醇項目分布,企業間,區域間的競爭加劇程度可想而知。近兩年,受油價下跌,傳統需求欠佳及宏觀面低迷等影響,甲醇價格逐步進入相對低位時代,隨著市場透明度持續增高,“單產品,純貿易”操作模式已很難生存,“轉型”背景下的新模式,新技術及新服務需加快跟進步伐。

      近日,兗礦集團下屬的兗州煤業發布公告稱,將擬19億港元認購浙商銀行股份。雖集團旗下涉及煤炭,煤化工,煤電鋁和金融四大業務板塊,然在煤炭行業普遍虧損的現狀下,2015年年年兗州煤業整體收益尚可,當然企業除了壓縮成本外,金融業務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前不久,神華寧煤消息稱,通過反復論證,技術攻關,聚丙烯新牌號1101SC,1148TC相繼試產成功,這是該公司在中高融指均聚產品開發的又一創新突破。且該高融指均聚產品融指穩定,黃色指數低及無氣味均優于市場上同類產品。

      以上種種企業案例,也為行業發展起到了較強的推動作用;產業面的加強,技術面的創新---企業發展過程的硬件,軟件改進均不容忽視。

      【需求端】加快行業升級,合理布局新型下游

      當前我國甲醇傳統下游企業多面臨產能過剩,資源利用率偏低,行業盈利欠佳等弊端問題,雖部分小型,低端的企業項目對局部地區經濟發展,就業等存在一定支撐,然其管理,技術等方面或存在一定的漏洞。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在培養骨干企業的同時,對中小型企業加強規劃指導,政策引導等方面的保障,推動產業不同層次穩步向高端攀升,加快資源整合,充分有效的利用行業配置,有力地輔助行業中“小單位”的升級發展。

      對于新型下游來看,“兩會”上甲醇汽車強烈的呼吁之聲,備受業內人士關注,甲醇替代燃料之路有望得以推進。當前雖煤經甲醇制烯烴產業發展尚好,然亦需警惕盲目“跟風”所帶來的過剩擔憂。此外,油價低位時代下,產業鏈的長短與否已成為了鉗制部分甲醇制烯烴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此點需引起行業深思。

      “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做減法,有做加法,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等。從甲醇行業來看,當前去產能,降成本等存量調整已逐步展開,且新技術,新產業及新模式等增量亦在緩慢形成。此亦大大凸顯出“供應側改革”在甲醇產業的緩慢滲透,未來行業方能健康有序的進行可持續發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热压胶